Pi幣盯上銀發(fā)族 “零成本挖礦”或藏陷阱
經濟觀察報 記者 老盈盈
9月22日上午,李先生從浙江出發(fā),來到北方一座城市的指定地點,在一位自稱“辦理圓周率企業(yè)質押兌換”接待人員的指引下,向其出示了身份證、一份《免責協議書》、一份《行為人同意書》和自己的Pi幣(一種虛擬貨幣)賬號。
之后,他被送到了一家酒店,并接受了全面的安全檢查,上交了包括手機、電子手表、錄音筆等所有電子產品。此外,安檢人員還使用手持式探測儀對他本人和行李進行了檢查。
在安檢的時候,李先生多次被強調“你要有高度的保密意識,不得把本次所有行程信息以及辦理地點泄露給任何人,如果做不到,立即取消辦理資格且賬號清零”。在現場,李先生見到一些老人也在安檢,而他就是為了他的父親來到這里接受培訓的。
近日,關于Pi幣的線下會議正在盯上老年人這個群體,并聲稱可以用他們手上持有的Pi幣質押兌換法幣。李先生覺得一定要親自去現場了解一下該組織的運作,回頭才能更好地勸導父親放棄“Pi幣可以暴富”的念頭,于是交了580元報名費前去參會了。
過去幾年,Pi幣項目不斷以“可以通過手機零成本免費挖礦”“Pi幣雖然現在價格便宜,未來將成為下一個比特幣”等話術吸引老年人入局。比如,經濟觀察報記者采訪的一位黃阿姨,使用兩部手機開始挖幣,并動員家里人都注冊用戶以幫助她提高“算力”。而據記者采訪所了解到的情況,有些老人已經沉迷其中無法自拔,甚至不惜與子女決裂。
為了父母“以身入局”
半個月前,李先生的父親收到了Pi幣圈朋友的通知,稱可以去上述北方城市用Pi幣質押兌換法幣,但得先參與線下培訓。他的父親在前幾年的疫情期間下載了Pi和Pi Browser(Pi項目的手機應用軟件名稱)兩個App,很快便沉迷其中。
根據公開信息,Pi幣是一種新型加密貨幣,是由三個斯坦福大學畢業(yè)生創(chuàng)辦的手機“挖礦”(通過專用設備計算生產虛擬貨幣的過程)項目,用戶不需要投錢,便可以通過手機挖掘并賺取Pi幣。
李先生雖然不認同他父親的這種行為,但想著沒有財產損失也就“睜一只眼閉一只眼”。但此次需要本人現場參與,他隱約感覺并非是好事。由于擔心父親上當受騙,他決定親身入局。因為他的父親用他的手機賬號注冊了一個Pi幣賬號,因此他有機會可以參加現場“培訓”。
出發(fā)前,他根據要求簽署了兩份資料,其中《免責協議書》提到“本人自愿參加2025年9月份開展的圓周率(即“Pi幣”,又稱“π幣”“派幣”)質押兌換業(yè)務活動,在整個活動過程中,對可能會出現的意外風險或個人安全以及個人財產損失等問題,我自愿承擔一切后果”。而《行為人同意書》則提到“嚴禁給任何人通過手機發(fā)送位置、嚴禁給任何人打電話討論Pi話題的辦理情況、不得和其他人討論有關Pi的情況”。
李先生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,當天晚上八點半就參與了第一場培訓,第二天早上八點半是第二場,理論上要聽四場,但聽了兩場就大致了解清楚情況了,于是他隨便找了個理由就離開了。他說,每天都會來十幾二十個新的參會者,80%以上都是老人,那天開會的年輕人只有他一個,像他這種30歲出頭的人在會議室里顯得格外突兀。
陳先生是另一位經濟觀察報記者找到的以身入局的人。他于9月16日抵達當地,大約停留了三天。他還帶了無人機過去,本來想偷拍,但是后來全部都上交了。他被帶到酒店的會議室中參與培訓,會議室里大約布置了7至8排座位,每一排大約有10人。他看到絕大多數都是老人,偶爾會看到三四張稍微年輕一點的面孔。
陳先生對記者講述了辦理“圓周率企業(yè)質押兌換”的流程:培訓結束后,通過培訓的人會被要求再度前往上述北方城市,換另一個酒店進行簽約,簽約的過程需要一天半,手機需要全程關機并放進密封袋封好。此次,在酒店會簽署兩份合同,一份是企業(yè)質押知情告知書,一份是銀行劃轉協議。會議的工作人員聲稱“每個Pi幣約值200萬元,參會的人持有13個幣,約值2600萬元,其中銀行要自動劃扣500萬元”。
前述工作人員在培訓中聲稱,簽署兩份合同后,工作人員會把相關人員帶到銀行辦理黑金卡。在銀行辦理的過程中,要做到有問必答,不問不答,并承諾自愿簽署銀行劃轉協議。如果上述一切順利進行,最后就可以簽署企業(yè)圓周率質押兌付合同,用Pi幣質押換銀行黑金卡。為了防止泄密,黑金卡辦下來后,要交給工作組代管,直至相近批次所有人辦完再統一發(fā)放,保密期長達一年。
陳先生說,該組織的行程安排高度保密,培訓點和簽約點的酒店可能隨時更換,培訓點的人不會知道簽約點的酒店,更不會知道銀行的位置。參會后,陳先生稱已經堅信該組織是騙人的,不會再去第二次,也絕不會再讓自己的家人去,如果家人堅持己見,他會報警。
在一個聊天群里,經濟觀察報記者看到,一些子女在討論他們的家人前去參與培訓后存在失聯的情況,有的子女表示他們父母參會后就不回信息了,有的像被“洗腦”了一樣,即便回信息也避重就輕、敷衍了事。
在記者采訪的人士中,并沒有人能特別了解上述黑金卡的用途,并確定該組織是否會“收割”老人,或者以何種形式“收割”。但他們認為,由于每個人參與會議都需要交報名費,每個人的報名費從幾百元至上千元不等,以每天數十人新增的規(guī)模,這些組織即便最后不“收割”老人,僅憑報名費的收入已經相當可觀。此外,組織方并不會為參與者提供住宿和餐飲,參與者住宿費用、一日三餐的費用需自行承擔。
Pi幣的“玩法”
一位有親戚在上述組織工作的人士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,現場參與的人或者負債比較多,或者覺得可以一夜暴富。在一個Pi幣交流群里,經濟觀察報記者遇到了一位玩Pi幣兩三年的黃阿姨,但她未曾參與任何線下會議。
黃阿姨之前經同學介紹,開始玩雷達幣,后來雷達幣“爆雷”了,此前推廣雷達幣的人把她的同學拉進了Pi幣的網絡里,而后她的同學把這種加密貨幣又介紹給了她。原本黃阿姨因為此前雷達幣的損失,決定不再碰任何加密貨幣,但她的同學一再跟她強調“不用投錢”“整個過程免費”,于是她又忍不住玩了起來,開始聽課學習Web3.0的知識和Pi幣的玩法。
據記者了解,賺取Pi的方式是:每24小時點擊一次手機應用軟件內的閃電按鈕開始“挖礦”,每24小時為一個“挖礦”周期,到期需要重新點擊。一旦開始挖掘,用戶可以通過邀請朋友和家人加入,來提高每小時的“挖礦”效率。
此外,當新成員用某名用戶的邀請碼注冊Pi Network(Pi手機應用軟件上的社區(qū)網絡)時,他們就加入了其所在的“挖礦”團隊,同時該名用戶便成為“大使”。當他和他的團隊成員同時挖掘時,他們會使該名用戶的“挖礦”效率提升25%,也就意味著可以挖出更多的Pi幣。
黃阿姨說,相比別人購買了四五部手機,她只用了兩部手機來挖Pi幣——她和她愛人,但為了提升“挖礦”效率,她也要家人使用她的邀請碼,用手機號注冊Pi幣賬號。雖然她的女兒勸過她少沉迷于這些加密貨幣,免得又上當受騙,但她想著不用投錢,還可以消磨一下時間。她不懂那些所謂的“Web3.0上鏈”“數字穩(wěn)定幣”的概念,但自從開始挖Pi幣,她似乎多了一些精神寄托,如果未來Pi幣能夠變現或者變得值錢,那顯然更好了。
多位Pi幣用戶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,2024年,Pi幣開始要求全球各地的用戶進行KYC(了解客戶規(guī)則,一種風控手段)實名認證,上傳證件照片,完成活體檢查以確認是不是真人。使用Pi手機應用軟件的用戶更是掀起了一股關于Pi幣賬戶完成“9綠”狀態(tài)的風潮。
“9綠”狀態(tài)的意思是以下9個步驟都通過了審核:下載Pi瀏覽器應用、創(chuàng)建Pi錢包、確認綁定Pi錢包、承諾鎖定設置、保護您的賬戶(可能需要重置密碼)、遷移至主網、提交KYC申請、等待KYC結果、等待遷移至主網的結果。
這里的“主網”在Pi幣用戶看來,可以理解成一個獨立運行、去中心化的區(qū)塊鏈網絡。而Pi幣賬戶顯示“9綠”意味著用戶已完成主網遷移前的所有審核流程,賬戶資產已映射至主網錢包,可完成解鎖遷移,并參與后續(xù)生態(tài)應用、交易、質押等。
黃阿姨自己在遷移的時候,第1至第8步都早早完成了,現在就卡在第9步,一直在排隊等待遷移。
爭議和陷阱
自Pi幣項目成立以來,外界對其的爭議一直存在。
一位在8個月前已經完成“9綠”狀態(tài)的Pi幣用戶對記者表示,完成遷移后可以用于交易的Pi幣還很少,和沒完成“9綠”狀態(tài)其實沒有太大區(qū)別。他安慰自己就當作是長期不花錢買彩票了。
一位從事區(qū)塊鏈技術服務、平時也會投資比特幣的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,雖然Pi幣已經可以在交易所進行交易,但由于項目方的鎖倉機制,用戶所挖的幣很少是可以直接交易的。有的用戶鎖倉高達90%以上,相當于挖10個幣只有1個幣可以交易,更重要的是目前Pi幣并不值錢。截至9月26日9時,Pi幣價格約為0.26美元/枚。
上述人士表示,對于開發(fā)Pi幣手機應用軟件的項目方而言,Pi幣只是一種媒介,并不靠它來賺錢。這個項目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廣告,即以用戶在Pi幣的手機應用軟件上觀看廣告來實現盈利。用戶在開始“挖礦”時會按閃電按鈕,按下后頁面會彈出一個廣告,廣告可能持續(xù)20至30秒,和視頻網站電視劇前播放廣告一個原理。
上述人士稱,Pi幣在全球的用戶量非常大,當用戶的體量已經達到一定規(guī)模,項目方接入廣告,可以輕松達到盈利的目的。
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,有些國內的組織方還會以讓用戶購買周邊產品的形式來賺錢,而老年人由于對新生事物理解能力不如年輕人,很容易成為這些組織的主要目標。他們有的會讓老年人購買課程,五六百元上幾天課;而有的組織會引導老年人交8千至1萬元,購入一個可以提升“挖礦”算力的主機。
2025年2月26日,乳山市金融運行監(jiān)測中心在其官方微信公眾號上發(fā)布的《關于π幣(Pi Network)的風險提示》稱,幣圈的App大部分通過海外賬戶才能在手機應用市場下載,這些虛擬貨幣APP在使用過程中也可能上傳用戶隱私信息,讓用戶隱私在網絡世界裸奔。少數披著區(qū)塊鏈外衣的詐騙在早期會給用戶設定非常低的進入門檻,包括低操作門檻和免費資金門檻,并通過“拉人頭”獎勵模式和大量宣傳為項目提升熱度。等到項目開始宣傳該虛擬幣能夠轉賬或交易,存在資金流通的可能,就為項目方拋售代幣提供了機會,風險也會大大增加。
更早前的2023年7月5日,無錫網警在官網上亦發(fā)布了《虛擬貨幣“一夜暴富”,這類騙局專門圍獵老年人》一文,稱不少犯罪分子利用“π幣”,號稱只需手機下載APP簡單操作就能免費挖礦,并對大齡人群進行授課宣講,以發(fā)展下線就能“推薦返利”為由擴大受害群體,倒賣用戶個人信息,騙取老人養(yǎng)老金。
本網站所刊載信息,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。 刊用本網站稿件,務經書面授權。
未經授權禁止轉載、摘編、復制及建立鏡像,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。
[京B2-20230170] [京ICP備17012796號-1]
[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] [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:京(2022)0000107]
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18513525309 報料郵箱(可文字、音視頻):zhongxinjingwei@chinanews.com.cn
Copyright ©2017-2025 jwview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
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